2018上海國際學校擇校入學方案匯總
來源:學校大全網時間:2018-01-18 15:14:49
有關2018年上海義務教育的“公民同招”消息傳得越來越兇,如果今年這個政策確實落實下來,民辦學校的報考性價比肯定低了不少,同時名牌公辦學校的競爭也會大很對。那么,你有沒有打算在2018年替孩子選擇不受“公民統招”政策影響的國際學校呢?今天,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上海國際學校的擇校說明。
科普:國際學校的分類
目前,上海的“國際學校”主要可以分成三類:
A類:外籍人士開辦的傳統國際學校;
B類:本地學校開設的國際部;
C類:招收中國學生,具有接受外國留學生資格的民辦雙語學校;
A類:傳統國際學校——僅招收外籍學生
這類學校一般不能招收中國內地公民,主要招收對象為所在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行政區域內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員(含港澳臺)的隨行子女(外籍)。可實施學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學教育,主要由外國人開辦,完全采用外國教育教學模式。目前在上海這樣的學校有21所↓↓↓
以上這些學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貴族學校或土豪學校。一般來說,由于國籍的限制,中國籍的孩子是不能報考這些學校的。當然,以往也有部分家長為讓孩子就讀這類學校而大費周章,通過改換孩子的身份以求得入學的資格的情況。但真正能做到的也只是極少,主要是一些有權有勢的家庭,或者社會名流的子女。
B類:政府公立高中的國際部
隨著本科出國留學人數的不斷增多,從2008年起,一些實力極強的公辦示范性高中(或一貫制學校)開始和教育機構合作,大批申請舉辦優質的中外合作的項目班(也叫國際部),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其作為孩子出國深造的跳板。其中最有名的包括:上海中學國際部、上海實驗學校國際部、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第二中學國際部、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、建平中學國際部、第二中學國際部等。每個學校國際部的招生年齡段和招生標準各不相同,比如一般同時招收中外籍學生,但也有學校只招收外籍學生。
以上海中學國際部為例,其面向小學到高中招收外籍學生。高中階段開設AP和IB班,其中IB班的均分可以排到全球第一,畢業生的出路非常好。以申請美國大學的畢業生為例,超過80%的畢業生可以被排名全美前50的大學錄取。
公辦高中國際部與傳統外籍學校的區別
C類:國際課程學校(民辦雙語學校)——預備接受國際教育的中、外籍學生
這類學校多為民辦學校(也就是“公民同招”政策落地直接受到影響的學校),提供中外結合的雙語教育,主要面對預備接受國際教育、希望未來出國留學的學生,大多同時招收中國學生與外籍學生。比較有名的有上海平和雙語學校、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、上海協和雙語學校等。
過去,某些民辦雙語學校為了方便招生,會對外宣稱自己是“國際學校”,或者把一些不限國籍錄取的融合課程班叫做“國際部”。但實際上,在小學和初中階段,政府規定這些學校的課程必須包括中國的本土課程,因此并非純正的歐美體系。也就是說,民辦雙語學校和傳統的國際學校,以及公辦學校的“國際部”都是有區別的。去年,上海市教委曾就這個問題約談了一些民辦學校的負責人,并要求對這種打擦邊球的方式進行整改,具體的情況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文章:
申請國際學校前,需要考慮哪些問題?
1、國籍限制
如果孩子是外籍的話,上述ABC三類學校都是可以報考的。其中A類(外籍人員子女學校)招生要求最為嚴格一些,需符合《上海市教委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就讀資格審核要求》↓↓↓
上海市教委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就讀資格審核要求
1.符合下列條件的,可以向擬就讀學校直接提出申請:
(1)持有外國護照,通過合法渠道來滬工作并取得上海市《外國人就業證》和《外國人居留證》的外籍人員隨行子女。
(2)持有中國護照、現在滬工作居住的中國公民在境外出生的子女,持有海外合法出生證。
2. 具有以下情況的,需辦理申請手續(所需材料見附件),獲市教委出具的證明后前往擬就讀學校報名:
持有中國護照、全家人均獲國外永久居留權、回滬工作居住的中國公民子女,其最近二年以上(含二年)在獲得永久居留權國的學校連續就讀。
如果是沒有海外背景的中國籍孩子的話,一般只能報讀C類(民辦學校)以及部分招收中國籍孩子的B類學校。當然,如果你有一定的人脈和關系,也可以像上文提到的李湘女兒那樣,進入純國際學校就讀,這個就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了。
2、什么時候轉入國際學校?
對于一開始在公立學校就讀,希望中途轉入國際學校就讀的孩子來說,什么時候轉入國際學校是個令許多家長糾結的事情。每個孩子適應能力、學習能力不同,這個問題也沒有所謂最佳的答案。中文與英文學習、國際課程體系銜接、出國留學的過渡等等都是需要考量的事情。
在雙語的環境下學習、成長,中英文的重要性自不必說。一方面,早早將孩子送入國際學校,孩子可能面臨中文基礎不扎實的問題,另一方面,太晚就讀國際學校,又可能錯過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。如果希望孩子對英語的掌握達到母語水平,最好在10歲之前開始在英語環境下學習,如果沒有這么高的要求,也可以讓孩子先接受公立學校的基礎教育,再轉入國際學校。
國際學校與公立學校最大的區別還是在于課程體系。國際學校的課程設置、學習氛圍,都需要一定時間的適應。以英國A-level課程為例,完整學習GCSE、A-level需要4年時間,最晚也需要在8年級時轉入國際學校,對留學申請也有較充分的準備時間。
3、留學的目的國及課程選擇
不同國家的課程體系不同,既然最終都需要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,如果能在出國前學習相應的課程,不僅能更好地完成國內國外學習的銜接,對大學的申請也有一定幫助。不同的課程可申請的大學范圍也不同。例如,A-LEVEL課程課程屬于英國課程,雖然全球很多國家認可,但更容易被英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及其他英聯邦國家大學所接受;美國大學也接受A-LEVEL申請,但相對來說AP、IB課程申請更有優勢。
就學習環境和教育理念來說,英國的教育歷史悠久,比較傳統。因此英式課程的教育理念強調品德和教養,管教模式較為嚴格,培養時很注重培養“紳士“和”淑女“的品格。譬如說,老師會給予具體的指導,告訴學生在適當的時候,什么應該做,什么不應該做,所以學習環境比較有規范性,相對美國來說,英式教育是更接近東方的教育理念。就讀英國或者英制的學校,學生需要跟隨國家的課程,不同年級的孩子都有相應嚴格的課程要去上完。
美式的教育體制,受時代的影響,崇尚自由、平等和創新。因此課程更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,強調自主性。老師會鼓勵學生自由發揮,培養創新精神,讓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。這并不是指美制學校對學生沒有規范,只是他們在學習的興趣和才能上,美制教育制度給予更大的自由度。美國的課程比較靈活,學生上什么課程會視乎學生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能力,例如一般學生在九年級會上代數課,但是一些出色的學生在九年級已經修讀微積分。美式教育認為,讓學生做喜歡的事情,他們才能做得更好。
從學術的角度來說,英制教育主要是為了訓練專才,要求學生在某個領域較為精通;美制教育比較注重全方位的課程,希望學生有更廣闊的知識。英式和美式教育都強調系統的技巧訓練,都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,各有千秋。
免責聲明: 1.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,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,描述中涉及的“我”、“我們”、“我校”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。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;2.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,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,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;3.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系我們:2787266480@qq.com。